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哲学与大脑作为非还原性神经哲学的世界大脑关(5)

来源: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诺赫夫:对我来说,心灵哲学是关于对心灵的概念、本体、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灵哲学可以通过广义的非还原性神经哲学加以补

诺赫夫:对我来说,心灵哲学是关于对心灵的概念、本体、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灵哲学可以通过广义的非还原性神经哲学加以补充,正如我2018年的书中所说,这会导致世界—大脑问题取代心身问题。如果认真考虑我的建议,人们最终会用我在之前的一本书(Philosophy of Brain, 2004)中所描述的“大脑哲学”来取代心灵哲学。大脑哲学将在概念、本体和认识论方面来理解大脑,然后通过非还原性神经哲学及其具体的跨学科方法论策略将其与经验数据联系起来。对我来说,认知科学哲学就像是科学哲学在认知科学中的应用。认知科学哲学所关注的问题之一,是认知科学所预设的心智和认知模式。我想说,我们迫切需要一个适当的神经科学哲学(作为科学哲学的一个分支),来讨论我们通常在神经科学和心灵哲学中所默认的(较为初级的)大脑模型。

陈:我们都知道,当代认知科学对意识的解释同样强调身体、大脑与外界环境的互动性,如具身(embodied)认知、嵌入(embedded)认知、生成(enacted)认知、延展(extended)认知等理论,可否说世界—大脑关系对意识的时空解释与这些理论是一样的?

诺赫夫:确实,我认为意识不在大脑中,它是大脑和世界之间的一个关系特征。这会立即让我们联想到4E(embodied,embedded,enacted,extended)认知的背景。那么,我的观点与这些有什么关系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让我想到了另外两个假设,它是我们在解释心灵问题所提出的。笛卡尔认为我们心灵的存在和实在与我们所生活和观察的世界是不同的,因此,心灵的概念必然与世界相隔离,否则,他就无法再区分心灵与世界。由于像意识这样的精神特征被认为必然依赖于心灵,它们继承了心灵与世界隔离的概念。为了在这种世界孤立(world-isolated)假设的基础上解释心灵与世界的关系,人们可以追求不同的策略。麦克道威尔提出了一个这样的策略,他把思维的概念能力和理性理解为“人的第二天性”,并将其整合到一个可以称之为“自然概念扩展的逻辑空间”中。另一种解释心灵与世界关系的策略是你提到的4E。现在大部分世界孤立的观点是与身体和世界相关的,虽然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称赞的尝试,但它并不能克服它最初的先天缺陷,即,通过隔离心灵和世界的关系来定义心灵。简单地说,就是首先把世界从心灵中排除(当定义它的时候),然后试图把世界带回心灵中。然而,我们都知道,在必要的基础上被排除在外的东西,例如心灵定义中的世界,不能通过后门带入,因为这不能弥补最初的先天缺陷。换言之,我们需要比4E更激进的东西来克服我们对心灵的定义中的先天缺陷(将世界排除在外)。重要的是,当我谈到世界时,我指的不是理性概念中的高阶认知世界,也不是现象学方法中的意识世界,我指的是独立于我们的理性、意识或其他的世界。

回顾康德、胡塞尔等人,人们现在可能倾向于认为,这种心灵孤立(mindisolated)的世界观可能仍然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够接近和理解世界的唯一途径是与将其与我们自身关联起来。大脑通过使我们成为世界的一部分的方式,使我们与世界相关联,这相当于我所说的世界—大脑关系(区别于大脑将自己强加给世界的大脑—世界关系)。加上我对前两个前提(世界孤立和心灵孤立)的否定,我认为,在本体论意义上构建的世界—大脑关系,可以克服对精神特征的定义中排除世界的先天缺陷。为了充分理解我的观点,需要在我对心灵解释中构思第三个默认的前提。我们通常假定属性(精神或物理)作为存在和实在的基本单位,这相当于我所说的“基于元素的本体论”(element-based ontology)。心灵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这种本体论,因为它是由实体或属性所解释的。然而,这却忽略其他比主流哲学发展得更为成熟的本体论。这些替代的本体论强调过程、关系和转换的优先性,而不是元素和属性,它们可以追溯到卡西尔、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 、柏格森和当今的结构实在论。在我对世界—大脑关系的描述中,我预设了这样一种基于关系的本体论(relation-based ontology),即结构实在论,它是世界和大脑的关系,是一个部分(如大脑)与整个(如世界)的整合或联结,由此构成并提供可能的精神特征(意识)的必要本体论条件。因此,我认为精神特征在本体论上是基于关系的,而不是基于要素的,因为它们可以追溯到世界—大脑关系。正如我所希望的,这清楚地表明我比4E更激进,精神特征因此必然是内在联系的,也是神经—生态的。


文章来源:《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网址: http://www.gjjsbxzz.cn/qikandaodu/2021/0624/723.html



上一篇:标准化患者在精神病学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
下一篇:整合式教学法在儿科专业精神病学和发育行为儿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投稿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版面费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论文发表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