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拆弹专家2》:邱氏精神病学犯罪片

来源: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2-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是时候说说邱礼涛了,用《伊博拉病毒》带给我挥不去的少时梦魇的邱导,多年来都被低估了。香港史上唯一一部三级片捧出金像影帝的《人肉叉烧包》年代久远不提了,《扫毒2》不仅

是时候说说邱礼涛了,用《伊博拉病毒》带给我挥不去的少时梦魇的邱导,多年来都被低估了。香港史上唯一一部三级片捧出金像影帝的《人肉叉烧包》年代久远不提了,《扫毒2》不仅成为刘德华票房最高的影片,更以神经质的躁郁在高手林立的港式犯罪片中独树一帜。《拆弹专家2》跟《扫毒2》一样,虽然顶了一个2的名头,但跟前作大相径庭,带有鲜明的邱式印记。这一次玩得更嗨,更升级,更完整,成为一部邱礼涛式的精神病学犯罪片。

电影界的精神病学专家大卫·林奇的犯罪片其实质都是精神病学犯罪片,而更广为人知的是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全片都结构于罗伯特·德·尼罗扮演的主人公的精神状态:他失眠、萎靡、兴奋、愤怒、杀戮、恢复平静。而《拆弹专家2》虽然对港式犯罪片的程式做了一定程度的妥协和共融,但影片总体,还是根据男主人公潘乘风的精神状态结构的,稳定——失落——愤怒——杀戮——归零重置——找到新的稳定。

影片结构:两次精神病学治疗

说实话,陈述性记忆和植入记忆这些医学概念虽然时髦,但并不足够可信,导演也并不像诺兰那样花大力气自圆其说,只是一个设定,粗糙而粗暴地推进故事而已。这是90年代港片的特色,邱礼涛一直有意保留一些90年代港片的录像厅气质,很古着。

故事其实可以讲得更合理,比如潘一时愤怒,策划了一系列爆炸案,但第一例爆炸后平民无辜的伤亡和因此导致的昔日警员同僚的死,让他真正见识了暴恐的可怕,或者说平复了他的愤怒,他幡然悔悟,弃恶归善,拆掉了自己装置的炸弹。但这样讲,就还是一个道德故事,跟《无间道》是一系的,《拆弹专家2》讲的一个是精神病学的故事。

潘乘风(刘德华饰)

潘被炸弹震伤了海马体丧失了陈述性记忆,然后依据他之前的善念和警方的输入记忆,整合成一个新的人格,简直就是脑前叶切除术的变体。精神病史上有过几次臭名昭著的治疗实验,其一就是切除脑前叶,《飞跃疯人院》中杰克·尼克尔森扮演的主角就是被施以这一手术,变成痴呆。因为负面治疗效果,这项血迹斑斑的手术被弃用。然而,在历史记载中,也曾经有一些成功手术的记载——一些有暴力倾向的危险人群因为接受这一手术,而变得平和柔善宛若复生,当年美国当局也是因为看到这些成功案例才会同意推行这一手术。海马体被损,简直就是脑前叶切除的柔和版,显然潘乘风是一次成功的手术案例。

还有一种剑走偏锋的对待反社会人格或暴力狂的治疗方法,就是《发条橙》中男主角所接受的试验性厌恶疗法,通过一些应激训练,让被治疗者对暴力、成瘾等负面倾向产生厌恶性条件反射。潘看到恐怖分子狙击手居高临下点射警察,昔日同僚被杀,眼眶不禁充满了泪水,但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他不能走开,不能闭眼,只能一直睁大眼睛看完整个残忍的过程,就像《发条橙》中男主角被强制不能闭上的双眼。也正是在此之后,他明知道倪妮扮演的女警司在骗他,还是同意继续跟警方合作阻止恐怖分子引爆更大的炸弹。

《发条橙》剧照

邱礼涛的《拆弹专家2》跟《无间道》后一系列的犯罪片都不同,它不是道德交锋抉择最后重塑人格,而是两次成功的精神病手术后被动的治愈效果。医生说海马体的损伤有可能会恢复,如果恢复,当潘乘风复苏了所有愤怒的情绪记忆,他又会变成什么样子,你不知道。这也是全片最有意思的地方,全片的重心和支点不是主人公的道德抉择,而结构于主人公并不稳定的精神状态,其他犯罪片的戏剧张力来自善恶对垒猫鼠追逃,而《拆弹专家2》的主要戏剧张力和悬念来自于不确定下一刻潘乘风的精神状态如何——是疯狂的反社会人格恐怖分子,还是良善的英雄警员?

观影体验——被囚在主角视角里的精神折磨

到现在,我还记得《伊博拉病毒》带给我的恐慌,不是单纯的视听刺激,而是全片导演都设法将你囚禁在主角的视角里,去体会他的病发绝望、被遗弃孤立、出离愤怒、极致绝望。《拆弹专家2》也是一部非常残酷的电影,不仅直观地展现潘乘风的残缺,更动用了各种手段让你感同身受他的痛苦与愤怒。

影片把观众高度局限于潘乘风的主观感知与认知中,比如他坚定地认为自己可以继续胜任拆弹专家,也并不相信好友和恋人为自己能继续留在警队真地做出过努力。其实,无论是警局对他的恶劣态度,还是好友和恋人并不体会他的痛苦,而是轻易宣称他有病,仔细看这些桥段的处理都是失真的,也就是说这只是潘主观上认定的一切。客观的事实,导演故意对观众做了屏蔽。


文章来源:《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网址: http://www.gjjsbxzz.cn/zonghexinwen/2021/0210/554.html



上一篇:精神病学家发现存在精神疾病迹象的12个文学人物
下一篇:当量子物理学家遇上精神病学家,物质和精神开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投稿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版面费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论文发表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