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城市从业者过劳的成因分析基于北京地区的调查

来源: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疲劳,是影响人类生存的第一病因。“过劳”的定义最早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是一个起源于精神病学的概念,用以描述那些身体、情绪、精神、人际关系、行为严重耗竭的病人。而随着

疲劳,是影响人类生存的第一病因。“过劳”的定义最早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是一个起源于精神病学的概念,用以描述那些身体、情绪、精神、人际关系、行为严重耗竭的病人。而随着市场竞争逐渐激烈,人们的生存压力日趋增大,“过劳”已经从精神病学的专用名词发展到了专指由于持续高强度的工作而导致的健康问题。笔者认为,“过劳”一词可以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过度疲劳”,指的是身体疲劳的程度;第二层意思是“过度劳动”,指的是一种劳动强度状态。可以说,“过度劳动”是引发“过度疲劳”的重要原因,而“过劳死”则是过度劳动的最严重后果。

近年来,“过劳死”一词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频率越来越高,我国过劳死现象有日益增多的趋势。2012年10月,一份报告显示,工作压力导致我国每年过劳死60万人*资料来源:和讯网.工作压力致中国每年过劳死人数达60万[2012-10-28

一、相关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学界关于“过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过度疲劳”或“过度劳累”方面,以唐和平[1]、吴日明[2]、汤啸天[3]、黄河[4]等为代表。其中,关于慢性疲劳综合症、亚健康以及“过劳死”三个问题的研究较多。这些研究从医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法学等不同角度出发,主要关注以上三个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并且有学者进行了特定人群或地域范围内的实证研究,以王秀云[5]、寇建民等[6]为代表。

在分析“过劳”或“过劳死”的成因方面,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是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的,而对于过度劳动或“过劳死”的成因做定量分析的甚少。王艾青认为:所谓过度劳动是指人力资源在较长时期的过度使用,即就业者在较长时期处于一种超出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和强度的就业状态[7]。申欣旺分析了高级知识分子、大型公司的负责人等“过劳死”的高发人群形成过劳的原因[8]。王秀云认为生存压力过大、长期超时工作、用人单位不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五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了“过劳死”[9]。杨河清等认为知识工作者的工作特性(工作负荷和工作压力、工作控制因素、就业不安定性因素、工作满意度和身体健康状况等)与过度劳动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10]。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分析

1.数据来源

为了解北京地区各类从业人员的过度劳动状况及成因,笔者所在课题组于2012年10~12月针对北京地区的政府机关,科研、学校、医院、新闻等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含港、澳、台资企业)、私营企业和其他类型单位(主要是灵活就业人员)共六类单位的员工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19份,回收率为83.8%。问卷内容涉及调查对象的工作时间、通勤时间、工作紧张程度、工作时间规则程度、工作任务量等情况。

2.描述性统计

课题组本次调查的样本分布情况及调查对象“过劳”基本数据如下。

(1)样本分布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所有样本中男性占52%,女性占48%。从年龄上来看,26岁以下、26~30岁、31~40岁、41~50岁、50岁以上年龄段的百分比分别为13%、33%、27%、20%、7%。从学历上来看,大专以下、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分别占9%、21%、39%、20%、11%。从单位类型上来看,来自政府机关的占18%,来自科研、学校、医院、新闻等事业单位的占21%,来自外资企业(含港、澳、台资企业)的占19%,来自私有企业的占21%,来自其他类型单位的占1%。从职业(岗位)分布类型来看,企业老板占7%,中高层管理人员占17%,研发人员占14%,设计人员占9%,大学教师占12%,其他人员占41%。

(2)调查对象“过劳”基本数据。该部分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数据。①周工作时间。调查显示,劳动者平均周工作时间为48.5小时,最长的为86小时,最短的为38小时。72%的调查对象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50%的调查对象周工作时间超过48小时,25%的调查对象周工作时间超过55小时。从性别方面看,男性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9.99小时,高于女性的47.84小时。从年龄上看,30岁以上人群的周工作时间明显高于30岁以下人群的周工作时间。从学历上看,周工作时间呈现出“两头长、中间短”的分布格局:大专以下和博士的周工作小时数最大,分别为52.65小时和60小时,明显高于中间学历段(大专、本科及硕士)人员的47~48小时。从职业(岗位)上看,企业老板的周平均工作时间为53.55小时,高于大学教师的51.98小时,而其他职业这一数据为47~49小时,差异不显著。②工作量与工作紧张程度。调查显示,72.5%的调查对象承担了1人以上的工作任务。从性别上来看,男性所承担的工作量要重于女性;从年龄上来看,31~40岁年龄段所承担的工作量最大;从学历上看,博士的工作量重于其他学历人员;从职业(岗位)角度看,企业老板工作量最大;从单位类型看,科研、学校、医院、新闻等事业单位员工的工作量最大,国有企业员工工作量最小。而对于工作紧张程度,被调查对象认为“一般”和“不紧张”的仅占21.9%,认为“比较紧张”的占46.5%,认为“非常紧张”的占31.6%。③通勤时间。调查显示,55.5%的被调查对象每天上下班通勤时间超过1小时;23.4%的被调查对象每天上下班通勤时间超过2小时,6.4%的被调查对象上下班通勤时间超过3小时。


文章来源:《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网址: http://www.gjjsbxzz.cn/qikandaodu/2021/0304/603.html



上一篇:人格诊断问卷在军人群体中的应用
下一篇:英美医学核心书目分析医学图书馆馆藏建设若干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投稿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版面费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论文发表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