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电影教学法在精神病学中的价值与应用(2)

来源: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1 电影片段与理论授课 姜红燕等人在讲授精神疾病症状学时,以传统课堂教学为核心,穿插播放一些与精神疾病症状学相关的电影片段,以巩固学生对于

3.1 电影片段与理论授课

姜红燕等人在讲授精神疾病症状学时,以传统课堂教学为核心,穿插播放一些与精神疾病症状学相关的电影片段,以巩固学生对于知识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如使用《美丽心灵》中的相关片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课后调查显示,100%的学生认为课堂讲课结合电影片段总体效果好,87.5%的学生认为通过观看一些与症状学相关的电影片段有助于理解[4]。在这种教学形式中,电影所占用的课时数是较少的,甚至不构成独立的课时,只是作为理论授课的辅助材料。

3.2 电影欣赏与理论授课

任晓蒙等人的教学方式同样以理论知识为核心,辅以电影分析。他们挑选了八部与精神病学相关的电影,包括《爱德华大夫》《美丽心灵》《第六感》等。每次理论课前先观看相对应的电影,理论课内容则围绕故事情节展开,要求学生讨论片中患者的性格及家庭、患者病情与其社会背景的关系、患者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发展过程、片中所涉及的治疗方法、患者管理对康复的作用以及片中疾病的诊断等问题[5]。以电影作为其病例讨论的来源,简单可行,且课堂形式更为活泼,在讨论中引出相关理论知识,可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与讨论能力。

3.3 电影欣赏与课堂讨论

Datta在其精神病学课程中,每周安排一场电影放映,会后围绕该电影展开相关讨论,而讨论内容并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涵括进许多社会人文话题,比如第三周安排的电影是英格玛·伯格曼的《犹在镜中》,片中主人公是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电影放映结束后,师生即围绕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理论以及电影再现的真实性问题进行讨论[6]。胡永东在其教学过程中通过电影放映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7]。在以上两人的教学形式中,授课内容超越了传统的理论知识范畴,引导学生思考更多书本外的社会人文问题。

3.4 电影与其他艺术

除了电影之外,其他艺术形式也可用于精神病学教学。Adams在其开设给低年级本科生的为期三周的《精神病学》通选课中,通过电影、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来引出相关讨论。比如,通过观看《美丽心灵》来感受电影主人公的心灵旅程,并思考精神疾病可能带给患者及其家庭的负担;又比如,通过阅读《钟形罩》等文学作品来思考文学与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8]。这一教学形式实现了人文艺术课程与精神病学课程的有机整合,既增加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其艺术人文素养。

3.5 电影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

Langley等人在其精神病学教学改革中,结合了电影、访谈视频、游戏、虚拟实境、病例讨论、临床见习等多种教学形式。比如,在讲解神经症时,他们播放了动画《小熊维尼》的相关片段,用以分析片中人物的精神症状;又比如,在上精神分裂症一节课中,他们让学生戴上耳机倾听幻听模拟音频,让学生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听症状能有更切身的体会。在课程评估中,他们发现,大部分学生通过这门课都意识到了自己以往关于精神疾病及精神科的成见是不准确的[9]。每种教学方式都有其长处与短处,因此若能在课程中充分结合多种教学形式,根据每门课的具体内容来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式,也是值得推荐的。

4 在精神病学教学中应用电影的注意点

4.1 电影的客观性

电影是对现实的再现,因此其客观性问题是值得讨论的,尤其考虑到许多电影作品中存在对于精神病患者的猎奇心态与不实描述,因此在选择相关电影作品用于精神病学教学时,更应关注电影的客观性问题。Hyler等人就曾指出在电影中存在六类对于精神病患者的偏见,如自由斗士、杀人狂、自恋狂等[10]。除了精神病患者之外,精神科医生也同样在部分电影中呈现出某些不符合实际的特征。Schneider曾将1985年前的精神科医生电影形象分为三类,分别是“滑稽博士”“邪恶博士”和“神奇博士”[11]。因此,在精神病学教学中应用电影中,有必要让学生学会批判性地认识电影中的相关人物和剧情,而在此过程中,理论授课与电影欣赏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就显得更为重要。

4.2 电影该如何选择

在精神病学教学中应用电影时,究竟该如何选择教学影片?也许有些教育工作者希望尽可能挑选所谓“好的”电影来进行课堂放映,以免在播放过某些极端的、片面的影片后反倒加深了学生对于精神疾病的误解。而另一些教育工作者则建议“不好的”电影也该播放,通过播放这些影片,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到目前社会对于精神疾病的污名化问题。国内外许多教育工作者已给我们罗列了一些具体的教学影片推荐清单。比如,Bhugra就从精神检查、诊断、医患关系及人格障碍等四个方面给推荐了一些可用于教学的影片,像是精神检查,他便推荐了包括《我的朋友叫哈维》、《尽善尽美》在内的十一部电影,他同时建议,影片的放映应以5~10分钟的片段为宜,并鼓励学生就影片人物的举止、言谈、形貌、情节等进行讨论,给出自己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2]。


文章来源:《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网址: http://www.gjjsbxzz.cn/qikandaodu/2020/0811/419.html



上一篇:预见习在精神病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下一篇:微课程在临床精神病学教学中的应用与设计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投稿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版面费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论文发表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