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试析贝克特戏剧人物的身心异常现象(3)

来源: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医学心理学将人遇到外界压力时的反应称为“心理应激”,认为它是“个体在察觉到威胁或挑战,必须做出适应或应对时的心身紧张状态”[7]90。除了采

医学心理学将人遇到外界压力时的反应称为“心理应激”,认为它是“个体在察觉到威胁或挑战,必须做出适应或应对时的心身紧张状态”[7]90。除了采取应激行为外,通常人们在潜意识中会采取一系列的心理防御机制来进行自我保护。这种机制大多是一些歪曲现实的无意识的心理手段,包括否认、转移等。应激机制有可能减轻或消除心理痛苦,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那些未能成功应对,产生心理失调、行为异常的人被称为“心理障碍者”,情况严重的甚至可能成为精神病患者。

精神医学认为“精神病性障碍与非精神病性障碍 (即俗称心理障碍)的区别就是行为表现是否出现性质改变。具体而言,正常人没有的行为如果该患者出现了,如幻觉、妄想等症状,则该患者可能患有精神病。”[8]1

(二)贝克特戏剧人物身心异常现象的存在主义、医学心理学及精神病学解析

用医学心理学的相关原理解释人类的存在主义选择后果时我们可以看到,贝克特戏剧人物的种种异常行为正是其在荒诞现实面前应对乏力的不良后果。不管人们采取何种方式应对战后的世界,都必然采取一系列的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的心理防御机制以求减轻痛苦。从精神医学角度看,贝克特戏剧人物的异常心理现象正是精神疾病的一系列症状表现。

1.心理异常现象解析

(1)感知障碍。幻觉“是一种缺乏外界相应的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8]20。剧中,“梅”的母亲正是在吃晚餐时眼前突然出现耶稣幻象;“头”在不改变位置的情况下出现三种交织的而又自我流溢的声音,显然已经超出了本身的控制范围。感知觉是心理活动过程的初级阶段,在感知障碍中,幻听与幻视又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之一。从剧中内容可以看出,“梅”母女俩的生活都十分孤独;头的孤独也在它对自己过去生活碎片化的玩味中流露出来。“梅”母女俩与“头”在与荒诞现实、孤独人生的对抗中变成了精神疾病患者。

(2)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8]192。精神病学上提及施虐—受虐关系时通常针对的是性心理异常。波卓与幸运儿之间的关系显然与性无关,但这不能否认二者在虐待与被虐待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一种稳定的关系。

心理学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深入讨论了施虐与受虐现象,指出自弗洛伊德始,赖希、霍妮等心理学家对与性无关的攻击倾向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霍妮更看到了受虐性冲动在神经症人格中的重要作用。弗洛姆最终提出,虐待与被虐待的冲动目的均在于从对抗荒诞生存过程中感受到的那种“不堪忍受的孤独感和软弱无力感”中解脱出来。他说:“正是由于无法摆脱个人的孤独,才与他人建立共生关系。这就是虐待狂倾向和被虐待狂倾向总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原因所在。”[9]波卓和幸运儿身上存在的施虐与受虐型人格障碍只不过是贝克特呈现的又一个对抗荒诞、逃离孤独的极端形式。

(3)思维障碍。认同是人类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之一,又称“自居作用”,“指自我尝试与某一对象潜意识地视为等同,借以减轻焦虑”[7]107。极端性认同可以导致妄想等思维障碍。贝克特戏剧作品中的人物便存在自身动物化想象。至于人何以以动物自居,我们在马克思和福柯那里都能找到答案。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使人的自由自觉的特性丧失,变成了像动物一样的生存。后现代哲学家福柯曾专门著书探讨“癫狂”。他发现,人类的谵妄想法千奇百怪:有人认为自己是玻璃,唯恐被人打碎;也有人认为自己是动物,模仿野兽的动作和叫声。而在19世纪前,人们一直认为“最彻底的疯癫乃是人与自己的兽性的直接关系”[10]。兽性赋予癫狂患者比正常时期更强的抵抗力,使他们能在恶劣的环境下生活。因而,“动物化”似乎也是人类对抗外界时的一种反应方式。

威利的爬行是有缘由的。温妮在叙述中提到一个四五岁便夭折的小女孩——米丽,似乎她在临死前曾倒退着爬下楼梯、独自玩耍,意外地丧了命。这小孩可能便是他们的女儿,她的身亡成为夫妇俩难以摆脱的阴影。威利的爬行行为便是源于女儿死亡景象的心因性妄想。他的动物化生存既是对女儿死亡原因的极端认同也是对自己动物化生存状态的极端认同,既表现了他对女儿的永难忘怀和自我惩罚,也是一种逃避现实,逃避存在的选择。他的爬行反映了他对生死命运的无能为力。洞便是他自我囚禁的物理表现。


文章来源:《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网址: http://www.gjjsbxzz.cn/qikandaodu/2020/0717/377.html



上一篇:谁的洛丽塔
下一篇:所有的伤害都开成一朵朵花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投稿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版面费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论文发表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