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蒙古族安代在音乐治疗学中的科研和艺术价值

来源: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安代是蒙古族传统的民间舞蹈艺术,起初为蒙古“博”①对患有癔病、抑郁症和不孕症的妇女进行的“驱邪治病”的治疗仪式,自清代以来就广泛流传在内蒙古哲里木盟库伦旗以及辽西

安代是蒙古族传统的民间舞蹈艺术,起初为蒙古“博”①对患有癔病、抑郁症和不孕症的妇女进行的“驱邪治病”的治疗仪式,自清代以来就广泛流传在内蒙古哲里木盟库伦旗以及辽西省阜新等地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一古老的艺术保存下来并得到了一定发展,至今已有400多年的传承历史。传统安代以唱为主,伴以舞蹈动作,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生活气息被誉为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活化石。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安代舞逐渐成为蒙古族宗教仪礼和“那达慕”盛会上最受欢迎的狂欢之舞,成为庆典宴席,接见奉送时不可缺少的内容。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文化艺术的存在和发展都脱离不了社会和群体。马林诺夫斯基曾提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的社会现象还是具体的物质现象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功能”②。安代就是在当时药物缺乏的时代下蒙古人民创造出来的独特治疗艺术。安代在治疗方面的特定性和专属性源于同蒙古族共性的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治疗者与被治疗者在信息传递时对信息的理解必须保持一致,也就是家庭、个人成长经历、民族信仰、教育程度、社会环境影响着个人的行为、观念、信仰和表达方式。在对患有精神方面疾病的蒙古族群体研究时发现,安代确实能对一些癔病和抑郁症患者起到激励和劝慰的作用。这也是基于蒙古族病患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效应。“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基本价值观的认同。蒙古族豪迈、宽广、博爱、深厚的情感和胸怀无一不体现在其音乐和舞蹈上面。安代是一种以音乐治疗、舞蹈治疗、心理治疗统一结合为手段的,集治疗、心理、音乐、舞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在艺术学、心理学和人类学上都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下面我们从安代的历史起源、发展脉络和田野调查入手展开对安代作为艺术和治疗结合体的分析和阐述。 一、历史起源 安代一词来源于蒙语的“敖恩代”的变音,汉语的意思为“抬起头来”。对于安代起源的传说,可参考的文字资料和民间传说多达十几种。相传,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她暗暗地爱上了一位勇敢英俊的少年,因朝思暮想,害了相思病,久治不愈。无奈,老阿爸用勒勒车拉着女儿四处求医。这天,车子行到库伦旗境内,在一道青葱的马莲坡前,车辕突然断了。为了安慰心爱的女儿,老阿爸甩着手巾,手舞足蹈地唱起来,歌声深沉苍凉,深深地打动了一群围观者,大伙情不自禁地围着车子欢唱跳跃。少女被这热闹的场面所感染,慢慢抬起头,立起身,加入了有趣的歌舞行列,病情竟奇迹般地好转了并加入了欢跳的歌舞行列,从此产生了这种用歌舞治思念情人而得的病的方法,这种安代艺术也在通辽的库伦旗和阜新县等地慢慢流传开来。 二、安代的发展脉络和现状 据有关史料考证,安代雏形的形成时期大约为明末清初,随着清朝政府的政教合一以及对藏传喇嘛教的引入,佛教变得比较发达,寺庙林立,僧侣众多。清朝中期,各地闯关东的移民大量涌入草原,加之中原文化对蒙古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风格独特蒙古族安代文化艺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库伦旗全面开展了安代舞的发掘、整理工作。1958年,安代民间老艺人额尔敦巴拉在北京表演安代,引起轰动,随后内蒙古库伦旗被命名为"中国安代艺术之乡"。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和喀左蒙古族自治县都是蒙古族聚居的地区,但由于地处中原汉族地区长期接触汉族文化,流传下来的蒙古族舞蹈很少,只有《查玛》和《安代》。1984年阜新市文化馆为了拯救古老的安代艺术在佛寺乡举办了两期安代培训班,挖掘、整理恢复安代艺术的有关情况。传统安代有“博”③主持仪式,歌手和擅长安代舞的男人舞蹈,病人跟随,众人围观,高潮时以“啊哈嗬”等衬词呼喊助威,并逐渐由伴歌发展到顿足伴舞,以此抒发劳动之余的欢快情感。后来,参加安代演唱的人多了,唱词、曲调也丰富起来,出现对歌、争场的活泼气氛时,有的舞者竟踏破鞋底,扯坏了袍襟,甚至小喇嘛也偷偷脱下教装参加演唱。在每年的秋收季节,人们能从傍晚跳到天亮。连续七天,甚至二十一天,最长达四十九天。舞者数目不定,最少十几个人,多达几百个人。安代舞的动作,舒缓和节奏融为一体,跳到高潮时使人们的朝气大发,有死尔复活般的魅力。在安代舞的发展过程中蒙古族人加入了大量的民歌、好来宝、祝赞词,发展成舞与歌,舞蹈与说唱有机的结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并逐步形成了几十种曲目。 现如今安代舞已演变成蒙古族全民健身舞,成为了一个具有地区普遍性的文化现象。 三、研究的对象和群体 本论文确立的研究对象主体是患有现代精神病医学称之为“双向情感障碍”的蒙古族年轻妇女,这类妇女一般有的是因青春期发育受阻患的相思病;有的是婚姻生活不和谐而患得的抑郁症。症状表现为情绪高涨或低落,同时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也有可能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早期的人因为缺乏科学文化知识误认为是“中邪”或“鬼上身”,蒙古民族最早信仰萨满教,萨满教对蒙古人民的日常生活影响颇为深远。本文的研究对象之二就蒙古“博”。“博”在蒙古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在治疗中起着心理医生的作用,而且是在病患心中信赖的心理医生。在蒙古族传统社会当中,女性一般出嫁都很早,而且由于游牧生产方式,女子远嫁后很难再回到家乡或见到亲人。大部分婚姻都是是由家长包办的,女性没有恋爱自主权,经常和意中人被迫分手,使得情感上非常痛苦。在婚后生活中,女性除了要应对于男性共同的来自生活方面的压力外还要面临着家庭琐事,侍候公婆,养育孩子等各方面的压力,由于无法向人倾诉,日久天长积郁成疾。社会生产方式以及共同的文化认同是安代这一艺术形式有效治疗的基础,那么安代又是如何在民族文化认同中起着治疗的作用呢,首先我们从探寻内部结构的角度出发分析仪式中艺术和治疗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心理、音乐和舞蹈的运用及其作用 在分析安代仪式之前我们先来对照一下现代心理治疗,现代心理治疗中第一个步骤就是治疗师取得病人的信任,在得到信任后才能从病人那里确诊。确诊后与病人沟通共同协商治疗目标,然后选择治疗方法。我们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有:认知行为疗法,中心疗法,生物反应疗法等。在通过对安代仪式的分析我们看到,蒙古族病患以及病患家属由于信仰的支撑,对“博”是深信不疑的。而蒙古“博”在仪式中也正是以音乐和舞蹈为导入使用了现代心理治疗中的某些步骤和方法。传统的安代舞没有器乐伴奏,舞者随歌而舞,歌曲节奏鲜明,舞蹈动作简单,以下为传统安代仪式的固定环节。 (一)“招引” 即召唤病人从家里走出来。帮唱歌手右手握布绢在安代场上站一横排。领唱者站在前排,向着病人所在的屋子齐唱“招引”歌。 (二)“逗引” 即引导病人使之有所反应和动意。领唱者边舞边唱“诱狂歌”,众歌手围城圆形,边唱衬词,边跺脚,甩巾,以烘托气氛。唱到一定时候如果病人没反应,就此收场,次日再从头开始。如果病人有所反应和动意,或从凳子上站起来,即可转入“激起”。 (三)“激起” 即激发病人同歌手共舞,这时领唱者边唱“激起”歌,边引导病人绕石磙走起来,同时由六名帮唱歌手跟在领歌者和病人后面,三人一排拉手而行。其他人在一边站一排,原地跺脚帮唱衬词。等病人走上几圈后,即转入下一个程序。 从1、2、3环节来看,这是博在运用音乐治疗和舞蹈治疗的导入功能,用乐曲和节奏使被治疗者主动参与到治疗过程中来。 (四)“联欢” 要演唱“朝代”、“争夺”、“艾蒿根”、“对诗”、“江西腊”、“额烈各西拉”[蒙语音译]、“骆驼铃”、“卖碗调”、“杰古尔奈古尔”。每换一曲变换一个队形和场面。 环节4是治疗仪式中最重要的环节,类似现代心理治疗中的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叙事歌的形式与病人在嘻嘻娱乐的同时进行训喻和劝慰,最后达到解开心结的功效。这个环节比较费时,一般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进入下个程序。 (五)“问名” 即问出病人身上潜伏的幽灵名字。这时候歌者紧靠病人的身边,唱着“问名”歌,绕石磙行走,众歌手三人一组随后行进。问名往往一次不能成功,要花上几天的时间才能问的出来。如果问名成功了,领歌者马上唱起夸奖她的歌,继而追问她的要求和想发,譬如依恋什么心爱之物呀,想联欢多少天之类的。安代的日程由于病人提出的要求而有增有减,不一定是二十一天,可伸缩。满足了病人提出的天数后,才可以进入下一个程序。 (六)“钻金门” 即驱赶“幽灵”,这时歌手互相拉起手,将病人和领唱者围在中间,站成圆圈,假设为城墙,领歌者带领病人先到西门唱:“可怜我家小闺女,命运不佳得病疫,把守西门大将爷,恩德如山不可比,请你敞开西大门,放走西门免遭遇”。“西门护卫”不应允再到“北门、东门”。最后得到“南门护卫”的应允后由领歌者带领病人从南门钻出,立刻沿逆时针方向从歌者的空隙中钻进钻出,意为甩掉幽灵。钻回到南门之后,众歌手变换队形,成一横排。领唱者带领病人绕场一周走向场外,奔向场外的篝火堆④。众歌手随其身后横排推进相送。 (七)“送替身” 即烧掉“替身”以及幽灵所依恋的物品等,表示全部送给了幽灵。这时将事先备好的替身⑤和物品一同投入火堆中,随即让病人从熊熊烈火中穿过。 从5、6、7三个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古代时运用心理战术对与灾祸转嫁的治疗方式。对与有着共同信仰的患病人群来说,这个环节无疑是解开心结的又一良药,是心灵的一种安慰和寄托。 (八)“隐休” 即让病人到异地他乡去修养。由领歌者将病人扶上马,然后立即让一人牵马遁逃他乡。病人隐休的地点是事先安排好的远离本村的亲戚家。一百天后,由该亲戚将她送回家来。这一环节是治疗最后的休养阶段,通过离开患病环境使病人在新环境中调养恢复已达到康复的目的。 五、艺术形态中的治疗功能和社会功能 安代病实质上就是一中“心病”,在现代的心理治疗过程中一般分为四个过程:确诊,取得信任、病人的期望、治疗、恢复。通过安代仪式,我们看到安代仪式的过程刚好和现代心理治疗在本质上有着相似的共同点。从艺术角度来看,安代舞是一种以唱为主,伴之以舞蹈动作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安代舞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手的动作,舞蹈动作主要有:原地踏脚摆绸或向旁轻移;前倾身甩绸立起后向前“小踢步”迈动;边绕圈奔跑边甩绸;连续做"吸腿跳"步并用力向两旁甩绸等。安代以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和舞蹈为手段,在治疗时众人的关心和帮助使病患不再感到孤独与无助,病患成了整个治疗过程的主角,是万众瞩目的中心人物,这对病患是有极大的激励作用的。一般哪个村落有安代仪式,周围村的人们都会来参加,人数规模有时能成百上千,这也说明了这项艺术的一个社会性。安达艺术最大的特色就是演唱,音乐曲调优美、风格独特,有强烈的感染力,便于歌手根据不同情景表达不同的情感。其中演唱的叙事歌,在歌词上有对病患劝慰和纠正其错误认知的作用。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安代叙事性、劝慰性的歌词的治疗功效。 例1:经常用以下歌词,启发病人倾吐隐衷,好对症下药,加以开导: 是对父母有怨, 你的爱情割断? 是出嫁的地方不好? 没有实现你的心愿? 例2:如果病人留露出这方面的因素,那么他们就因势利导加以劝慰,卸下患者思想上的包袱。对于有些既成事实的婚姻无法避免,安代会有这样的歌词,来劝慰患者接受现实。 要像紫檀树那样, 让枝叶泛出新绿, 要和丈夫心连心, 养育满堂的儿女。 通过这种类似精神疗法的开导,有些患者的病情就会好起来,起到医药不能奏效的作用。但也并不是所有类似的病都能治好。 六、意义和价值 安代是蒙古人民在医药缺失的情况下独创的治疗方式,是一种集治疗、心理、音乐、舞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在音乐治疗方面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安代在表演形式上保留着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风格,是蒙古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文化形态的变迁,安代舞的传承方式与生存空间日益受到限制,舞种延续受到极大威胁,急需整理和抢救。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府正在组织力量对这两门珍贵的艺术形式进行大力抢救,阜新县文化馆邀请佛寺乡辉特浩绕村的图古乐等安代老艺人在乡政府的支持领导下,不仅挖掘出了蒙汉两种文字资料,而且收录了濒临失传的原生态《安代舞》,2006年5月20日,安代舞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6月蒙古贞安代舞被确定为第二批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代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使这门古老艺术得到更有力的传承与保护。 注释: ①“博”:安代师傅. ②引自马林诺夫斯基所著《文化论》. ③主持仪式的大法师/安代师傅. ④道场一般设在三叉路口. ⑤替身一般为纸扎或稻草制成. 安代是蒙古族传统的民间舞蹈艺术,起初为蒙古“博”①对患有癔病、抑郁症和不孕症的妇女进行的“驱邪治病”的治疗仪式,自清代以来就广泛流传在内蒙古哲里木盟库伦旗以及辽西省阜新等地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一古老的艺术保存下来并得到了一定发展,至今已有400多年的传承历史。传统安代以唱为主,伴以舞蹈动作,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生活气息被誉为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活化石。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安代舞逐渐成为蒙古族宗教仪礼和“那达慕”盛会上最受欢迎的狂欢之舞,成为庆典宴席,接见奉送时不可缺少的内容。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文化艺术的存在和发展都脱离不了社会和群体。马林诺夫斯基曾提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的社会现象还是具体的物质现象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功能”②。安代就是在当时药物缺乏的时代下蒙古人民创造出来的独特治疗艺术。安代在治疗方面的特定性和专属性源于同蒙古族共性的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治疗者与被治疗者在信息传递时对信息的理解必须保持一致,也就是家庭、个人成长经历、民族信仰、教育程度、社会环境影响着个人的行为、观念、信仰和表达方式。在对患有精神方面疾病的蒙古族群体研究时发现,安代确实能对一些癔病和抑郁症患者起到激励和劝慰的作用。这也是基于蒙古族病患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效应。“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基本价值观的认同。蒙古族豪迈、宽广、博爱、深厚的情感和胸怀无一不体现在其音乐和舞蹈上面。安代是一种以音乐治疗、舞蹈治疗、心理治疗统一结合为手段的,集治疗、心理、音乐、舞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在艺术学、心理学和人类学上都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下面我们从安代的历史起源、发展脉络和田野调查入手展开对安代作为艺术和治疗结合体的分析和阐述。 一、历史起源 安代一词来源于蒙语的“敖恩代”的变音,汉语的意思为“抬起头来”。对于安代起源的传说,可参考的文字资料和民间传说多达十几种。相传,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她暗暗地爱上了一位勇敢英俊的少年,因朝思暮想,害了相思病,久治不愈。无奈,老阿爸用勒勒车拉着女儿四处求医。这天,车子行到库伦旗境内,在一道青葱的马莲坡前,车辕突然断了。为了安慰心爱的女儿,老阿爸甩着手巾,手舞足蹈地唱起来,歌声深沉苍凉,深深地打动了一群围观者,大伙情不自禁地围着车子欢唱跳跃。少女被这热闹的场面所感染,慢慢抬起头,立起身,加入了有趣的歌舞行列,病情竟奇迹般地好转了并加入了欢跳的歌舞行列,从此产生了这种用歌舞治思念情人而得的病的方法,这种安代艺术也在通辽的库伦旗和阜新县等地慢慢流传开来。 二、安代的发展脉络和现状 据有关史料考证,安代雏形的形成时期大约为明末清初,随着清朝政府的政教合一以及对藏传喇嘛教的引入,佛教变得比较发达,寺庙林立,僧侣众多。清朝中期,各地闯关东的移民大量涌入草原,加之中原文化对蒙古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风格独特蒙古族安代文化艺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库伦旗全面开展了安代舞的发掘、整理工作。1958年,安代民间老艺人额尔敦巴拉在北京表演安代,引起轰动,随后内蒙古库伦旗被命名为"中国安代艺术之乡"。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和喀左蒙古族自治县都是蒙古族聚居的地区,但由于地处中原汉族地区长期接触汉族文化,流传下来的蒙古族舞蹈很少,只有《查玛》和《安代》。1984年阜新市文化馆为了拯救古老的安代艺术在佛寺乡举办了两期安代培训班,挖掘、整理恢复安代艺术的有关情况。传统安代有“博”③主持仪式,歌手和擅长安代舞的男人舞蹈,病人跟随,众人围观,高潮时以“啊哈嗬”等衬词呼喊助威,并逐渐由伴歌发展到顿足伴舞,以此抒发劳动之余的欢快情感。后来,参加安代演唱的人多了,唱词、曲调也丰富起来,出现对歌、争场的活泼气氛时,有的舞者竟踏破鞋底,扯坏了袍襟,甚至小喇嘛也偷偷脱下教装参加演唱。在每年的秋收季节,人们能从傍晚跳到天亮。连续七天,甚至二十一天,最长达四十九天。舞者数目不定,最少十几个人,多达几百个人。安代舞的动作,舒缓和节奏融为一体,跳到高潮时使人们的朝气大发,有死尔复活般的魅力。在安代舞的发展过程中蒙古族人加入了大量的民歌、好来宝、祝赞词,发展成舞与歌,舞蹈与说唱有机的结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并逐步形成了几十种曲目。 现如今安代舞已演变成蒙古族全民健身舞,成为了一个具有地区普遍性的文化现象。 三、研究的对象和群体 本论文确立的研究对象主体是患有现代精神病医学称之为“双向情感障碍”的蒙古族年轻妇女,这类妇女一般有的是因青春期发育受阻患的相思病;有的是婚姻生活不和谐而患得的抑郁症。症状表现为情绪高涨或低落,同时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也有可能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早期的人因为缺乏科学文化知识误认为是“中邪”或“鬼上身”,蒙古民族最早信仰萨满教,萨满教对蒙古人民的日常生活影响颇为深远。本文的研究对象之二就蒙古“博”。“博”在蒙古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在治疗中起着心理医生的作用,而且是在病患心中信赖的心理医生。在蒙古族传统社会当中,女性一般出嫁都很早,而且由于游牧生产方式,女子远嫁后很难再回到家乡或见到亲人。大部分婚姻都是是由家长包办的,女性没有恋爱自主权,经常和意中人被迫分手,使得情感上非常痛苦。在婚后生活中,女性除了要应对于男性共同的来自生活方面的压力外还要面临着家庭琐事,侍候公婆,养育孩子等各方面的压力,由于无法向人倾诉,日久天长积郁成疾。社会生产方式以及共同的文化认同是安代这一艺术形式有效治疗的基础,那么安代又是如何在民族文化认同中起着治疗的作用呢,首先我们从探寻内部结构的角度出发分析仪式中艺术和治疗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心理、音乐和舞蹈的运用及其作用 在分析安代仪式之前我们先来对照一下现代心理治疗,现代心理治疗中第一个步骤就是治疗师取得病人的信任,在得到信任后才能从病人那里确诊。确诊后与病人沟通共同协商治疗目标,然后选择治疗方法。我们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有:认知行为疗法,中心疗法,生物反应疗法等。在通过对安代仪式的分析我们看到,蒙古族病患以及病患家属由于信仰的支撑,对“博”是深信不疑的。而蒙古“博”在仪式中也正是以音乐和舞蹈为导入使用了现代心理治疗中的某些步骤和方法。传统的安代舞没有器乐伴奏,舞者随歌而舞,歌曲节奏鲜明,舞蹈动作简单,以下为传统安代仪式的固定环节。 (一)“招引” 即召唤病人从家里走出来。帮唱歌手右手握布绢在安代场上站一横排。领唱者站在前排,向着病人所在的屋子齐唱“招引”歌。 (二)“逗引” 即引导病人使之有所反应和动意。领唱者边舞边唱“诱狂歌”,众歌手围城圆形,边唱衬词,边跺脚,甩巾,以烘托气氛。唱到一定时候如果病人没反应,就此收场,次日再从头开始。如果病人有所反应和动意,或从凳子上站起来,即可转入“激起”。 (三)“激起” 即激发病人同歌手共舞,这时领唱者边唱“激起”歌,边引导病人绕石磙走起来,同时由六名帮唱歌手跟在领歌者和病人后面,三人一排拉手而行。其他人在一边站一排,原地跺脚帮唱衬词。等病人走上几圈后,即转入下一个程序。 从1、2、3环节来看,这是博在运用音乐治疗和舞蹈治疗的导入功能,用乐曲和节奏使被治疗者主动参与到治疗过程中来。 (四)“联欢” 要演唱“朝代”、“争夺”、“艾蒿根”、“对诗”、“江西腊”、“额烈各西拉”[蒙语音译]、“骆驼铃”、“卖碗调”、“杰古尔奈古尔”。每换一曲变换一个队形和场面。 环节4是治疗仪式中最重要的环节,类似现代心理治疗中的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叙事歌的形式与病人在嘻嘻娱乐的同时进行训喻和劝慰,最后达到解开心结的功效。这个环节比较费时,一般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进入下个程序。 (五)“问名” 即问出病人身上潜伏的幽灵名字。这时候歌者紧靠病人的身边,唱着“问名”歌,绕石磙行走,众歌手三人一组随后行进。问名往往一次不能成功,要花上几天的时间才能问的出来。如果问名成功了,领歌者马上唱起夸奖她的歌,继而追问她的要求和想发,譬如依恋什么心爱之物呀,想联欢多少天之类的。安代的日程由于病人提出的要求而有增有减,不一定是二十一天,可伸缩。满足了病人提出的天数后,才可以进入下一个程序。 (六)“钻金门” 即驱赶“幽灵”,这时歌手互相拉起手,将病人和领唱者围在中间,站成圆圈,假设为城墙,领歌者带领病人先到西门唱:“可怜我家小闺女,命运不佳得病疫,把守西门大将爷,恩德如山不可比,请你敞开西大门,放走西门免遭遇”。“西门护卫”不应允再到“北门、东门”。最后得到“南门护卫”的应允后由领歌者带领病人从南门钻出,立刻沿逆时针方向从歌者的空隙中钻进钻出,意为甩掉幽灵。钻回到南门之后,众歌手变换队形,成一横排。领唱者带领病人绕场一周走向场外,奔向场外的篝火堆④。众歌手随其身后横排推进相送。 (七)“送替身” 即烧掉“替身”以及幽灵所依恋的物品等,表示全部送给了幽灵。这时将事先备好的替身⑤和物品一同投入火堆中,随即让病人从熊熊烈火中穿过。 从5、6、7三个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古代时运用心理战术对与灾祸转嫁的治疗方式。对与有着共同信仰的患病人群来说,这个环节无疑是解开心结的又一良药,是心灵的一种安慰和寄托。 (八)“隐休” 即让病人到异地他乡去修养。由领歌者将病人扶上马,然后立即让一人牵马遁逃他乡。病人隐休的地点是事先安排好的远离本村的亲戚家。一百天后,由该亲戚将她送回家来。这一环节是治疗最后的休养阶段,通过离开患病环境使病人在新环境中调养恢复已达到康复的目的。 五、艺术形态中的治疗功能和社会功能 安代病实质上就是一中“心病”,在现代的心理治疗过程中一般分为四个过程:确诊,取得信任、病人的期望、治疗、恢复。通过安代仪式,我们看到安代仪式的过程刚好和现代心理治疗在本质上有着相似的共同点。从艺术角度来看,安代舞是一种以唱为主,伴之以舞蹈动作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安代舞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手的动作,舞蹈动作主要有:原地踏脚摆绸或向旁轻移;前倾身甩绸立起后向前“小踢步”迈动;边绕圈奔跑边甩绸;连续做"吸腿跳"步并用力向两旁甩绸等。安代以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和舞蹈为手段,在治疗时众人的关心和帮助使病患不再感到孤独与无助,病患成了整个治疗过程的主角,是万众瞩目的中心人物,这对病患是有极大的激励作用的。一般哪个村落有安代仪式,周围村的人们都会来参加,人数规模有时能成百上千,这也说明了这项艺术的一个社会性。安达艺术最大的特色就是演唱,音乐曲调优美、风格独特,有强烈的感染力,便于歌手根据不同情景表达不同的情感。其中演唱的叙事歌,在歌词上有对病患劝慰和纠正其错误认知的作用。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安代叙事性、劝慰性的歌词的治疗功效。 例1:经常用以下歌词,启发病人倾吐隐衷,好对症下药,加以开导: 是对父母有怨, 你的爱情割断? 是出嫁的地方不好? 没有实现你的心愿? 例2:如果病人留露出这方面的因素,那么他们就因势利导加以劝慰,卸下患者思想上的包袱。对于有些既成事实的婚姻无法避免,安代会有这样的歌词,来劝慰患者接受现实。 要像紫檀树那样, 让枝叶泛出新绿, 要和丈夫心连心, 养育满堂的儿女。 通过这种类似精神疗法的开导,有些患者的病情就会好起来,起到医药不能奏效的作用。但也并不是所有类似的病都能治好。 六、意义和价值 安代是蒙古人民在医药缺失的情况下独创的治疗方式,是一种集治疗、心理、音乐、舞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在音乐治疗方面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安代在表演形式上保留着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风格,是蒙古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文化形态的变迁,安代舞的传承方式与生存空间日益受到限制,舞种延续受到极大威胁,急需整理和抢救。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府正在组织力量对这两门珍贵的艺术形式进行大力抢救,阜新县文化馆邀请佛寺乡辉特浩绕村的图古乐等安代老艺人在乡政府的支持领导下,不仅挖掘出了蒙汉两种文字资料,而且收录了濒临失传的原生态《安代舞》,2006年5月20日,安代舞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6月蒙古贞安代舞被确定为第二批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代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使这门古老艺术得到更有力的传承与保护。 注释: ①“博”:安代师傅. ②引自马林诺夫斯基所著《文化论》. ③主持仪式的大法师/安代师傅. ④道场一般设在三叉路口. ⑤替身一般为纸扎或稻草制成.


文章来源:《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网址: http://www.gjjsbxzz.cn/qikandaodu/2021/0519/702.html



上一篇:电影一念无明的本土诉说
下一篇:降低精神科病房冲动行为干预使用率的思考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投稿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版面费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论文发表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