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中国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早期识别和干预—C(4)

来源: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目前,国际上对CHR的识别工作主要基于临床人群和普通人群。国外针对普通人群进行的早期识别工作,一般是依托于社区、学校的推荐和初级保健医生的转

目前,国际上对CHR的识别工作主要基于临床人群和普通人群。国外针对普通人群进行的早期识别工作,一般是依托于社区、学校的推荐和初级保健医生的转诊。研究表明从普通人群中识别的CHR转化率要低于临床人群。目前,对扩大化应用利弊,仍有很多争议,尤其是在普通人群中识别CHR后的临床和伦理问题,还有待商榷。

建议3:不建议在中国普通人群中进行CHR筛查,建议先行完善早期筛查和转诊服务路径。CHR标准目前建议局限在具有专业精神心理服务资质的医疗机构应用,以服务临床人群为主,且评估和诊断人员需要具备相应培训资质。

专家赞成率:91.3%[21/23]

问题4:如何对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患者进行疾病风险预测?

随着CHR队列数据积累,各国研究人员纷纷提出转化风险预测模型,以帮助临床医生对疾病风险做出预判,这有利于早期干预方案的研发。临床上在应用各种风险预测模型时,需要对该模型有足够了解,明确构建该模型样本类型以及样本可比性,以避免对风险判断出现明显偏差。

建议4:对CHR人群进行发病风险预测是国际上常见方法,建议临床医生采用科学合理的风险预测模型,需要风险预测的CHR个体严格按照预测模型需要的预测变量完成相应评估或检测,并由专业人员对风险评估结果给出合理解释和相应建议。

专家赞成率:95.7%[22/23]

问题5:如何针对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选择早期干预方式?

目前,有循证支持的CHR早期干预方式,虽然安全性高,但是疗效不强。随着临床可选择方式的增多,如何进行高效合理的干预决策变得至关重要。因此,应该结合CHR个体情况进行选择,选择依据要兼顾科学性和可行性。

建议5:长期动态监测和随访,是CHR人群诊疗服务的最基本要求。选择特殊风险干预时,既要考虑科学性,也要兼顾可行性。科学性是指基于循证证据前提下,对个体风险特征进行检测评估,基于检测结果选择相应措施,开展个体化干预。

专家赞成率:100%[23/23]

问题6:如何评价早期干预效果?

转化为首次精神病发作是CHR研究中最常用结局指标。仅仅关注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程度变化,有局限性。对CHR个体而言,越来越多研究支持功能水平和症状严重程度在早期同等重要。

建议6:建议临床医生在评估干预效果时,要重视症状动态变化,也要在早期关注患者功能变化,从症状、认知、生命质量等基于个体,尤其是基于个体主观评价的多维度指标评价干预效果,并针对现阶段问题及时调整干预内容。

专家赞成率:100%[23/23]

问题7:高危阶段风险预防和首发阶段强化治疗间衔接问题。

CHR阶段与精神病首发状态,干预目标和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如果发现患者从CHR状态进展为首发状态,则干预模式必须及时调整,及时开展积极主动的抗精神病治疗,不应再停留在预防措施上。

建议7:明确首发状态的发生是实现治疗模式快速转换的前提条件。临床医生需要掌握两种状态的关键区别 (自知力水平和精神病性症状持续时间)。一旦确认症状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达到首次发作标准,应立即开展系统抗精神病治疗。

专家赞成率:100%[23/23]

CSNP精神病性障碍研究联盟

顾问:江开达(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徐一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赵靖平(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李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盟主:王继军(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副盟主:吴仁容(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王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秘书:张天宏(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成员:曹莉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崔东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管丽丽(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惠李(苏州市广济医院),李春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李洁(天津市安定医院),刘登堂(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陆峥(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宋学勤(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唐莺莹(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王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王传跃(北京安定医院),王菲(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喜今(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岳伟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本共识执笔:张天宏(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文章来源:《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网址: http://www.gjjsbxzz.cn/qikandaodu/2021/0215/578.html



上一篇:中国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早期识别和干预—C
下一篇:中国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早期识别和干预—C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投稿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版面费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论文发表 |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